剪纸,指尖上的诗和远方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2023-07-27 17:21:06
A+A-

【非遗撷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冰迪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唐代诗人李商隐《人日即事》诗中这样描写剪纸。据史料记载,在汉、唐时期,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人们在节日期间会用彩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等,贴在亮窗上、墙上。贴在窗上的称为“窗花”,贴在门上的称为“门签”,用于喜事的称为“喜花”。

从黄土高原的陇东到西边的敦煌,从陇南、天水、甘南,再到定西,人们把自己内心的向往剪成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图案。剪纸艺术,不正是指尖上的诗和远方吗?

随着对传统文化包括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力度的进一步加强,剪纸艺术逐步大放光彩,更有一些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比如庆阳剪纸和定西剪纸,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还有许多县市的剪纸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乡村记忆张锐利

《幸福的记忆》系列之一张锐利

《幸福的记忆》系列之二张锐利

庆阳剪纸,既揭示了农耕文明的奥秘,又承传着远古时代的信息。

一些剪纸专家认为,庆阳剪纸主要呈现出四大特征。独特审美特征:在庆阳剪纸中,不求真实,更善于夸张,对物象进行不断的变形,看上去似像非像;同时线条简单明了,讲究随心达意。比如,剪纸《回娘家》中的毛驴儿,只有三条腿。其实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特征,类似文学和绘画的某些表现手法。

原始图腾特征:如“人头鱼”“神鱼瓶”“娃娃鱼”都是以鱼、龙、蛇为图腾的原始文化符号。比如“寿花”,既有鹿头纹样,又有树木的形态。

“化石”特征:庆阳剪纸既揭示了远古文化的奥秘,又承传着远古文化的信息,是不可多得的远古文化的“活化石”。比如宁县的《八卦娃娃》,“八卦娃娃”双手举禾黍,头顶太阳和蛛网般的八卦,象征太阳,崇尚生命,是原始社会炎帝部落太阳崇拜的遗存。

哲学特征:中国古代哲学主要以阴阳而相互衍生为内容。而庆阳剪纸,至今仍携带阴阳符号。镇原剪纸中的《抓髻娃娃》,一手捧鸡、一手捧鱼,或一手捧鸡、一手捧兔,用鸡、兔或鱼象征日月、天地的哲学观念。

庆阳剪纸基本上分前塬和山川两大流派。前塬派造型讲究工整对称,线条细腻流畅,内涵以历史传统和生活装饰图案为艺术源流,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味较浓。而山川派造型古老,剪法粗放,内容上沿袭了原始图腾的纹饰图样,从气质情感美学上更受人们的重视。

庆阳剪纸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人们生产劳动和农村窑洞居住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大气简练、原始古拙。

剪纸在庆阳,如同五谷杂粮一样必不可少,哪里有人住,哪里就有纸剪的花。窗户、门扇、窑壁、炕围则成了妇女展现手艺的美术天地。这些剪纸源于生活、讲究情趣,是传承生产生活习俗的结晶,是人们美化生活、抒发情感的精神依托。

张锐利,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就喜欢画画、剪纸,从事剪纸艺术创作已有20多年。张锐利的剪纸作品题材广泛,风格鲜明,将传统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既朴实纯真,又充满着浪漫与抒情,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县级剪纸专业展览,先后30余次获奖。

庆阳剪纸寄托了美好的希望,不仅是庆阳民俗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展示,更蕴藏着直率、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荡秋千付忠民

小暑付忠民

定西,又称“陇中”。这里地处西北高原,属于周秦故地,关陇咽喉,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悠久的文化通过多种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定西剪纸艺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真实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就像一首质朴动人的“民歌”,清新、活泼、健康、富于创造性。

定西剪纸传承久远,种类繁多,文化底蕴深厚。定西剪纸表现内容主要以花卉艺术、飞禽走兽等作为装饰图案,题材多以文学戏曲人物和历史神话为主,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丧葬嫁娶、节庆风俗、装饰美化等日常生活中。从作品本身来说,定西剪纸作品线条粗犷,造型独特。窗花、板帘子、春叶、遮面是定西剪纸中具有代表性的类型,继承了绮丽壮美的传统文化精髓,糅合了陇中旱塬广袤深厚的文化元素,既有天真浑朴之民间传统剪纸之神韵,又有俊逸潇洒之现代绘画艺术之灵妙。

民俗学家认为,定西剪纸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为研究定西及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作品主要是用以营造红火景象,兆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喜庆如意的民俗风情,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定西剪纸尤其在逢年过节、喜庆吉祥的日子中最为常见。当地至今仍然保持着过春节、娶媳嫁女等重要日子里剪窗花、贴窗花的传统习俗。

近年来,定西剪纸非遗传承人不断创新,将定西剪纸的制作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定西剪纸形成鲜明的风格,同时也被打上时代风尚的元素,更加吸引当下人群的注意力。

2008年,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分别命名定西市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华剪纸艺术传承基地”和“中华剪纸艺术创作基地”;2014年,定西剪纸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付忠民,定西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本人近年创作的《古丝绸之路全图》长卷,长23.38米、宽0.52米,除卷名外,主体部分一纸到底、无一拼接,演绎了丝绸之路古道全貌,一城一景,各具风采。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镂空艺术,能给人以视觉上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在陇南礼县,剪纸曾经是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

礼县民间剪纸非常丰富,从画面内容来看,有流传久远的历史事件、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妇孺皆知的戏曲人物、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现实生活的写照等,可谓包罗万象。礼县民间剪纸常用的题材,多数不仅体现事物或生活现象的本身,而且通过特定形象及其形象间的组合,孕育深刻内涵。如较为普遍的鱼、莲配偶形纹样,鱼戏莲、莲生子等,其表现目的并非自然界花鸟草虫的写照,而是体现和歌颂人类生命繁衍的重大主题。

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圆、尖、方、缺、线”五个字,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在构图上,礼县剪纸不同于其他剪纸,它重在表现三维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造型夸张,同时又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剪纸,作为一种历久弥新的古老艺术,善于将不同空间、时间的物象进行组合,通过一种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进而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往往也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品再加工的。

天水市清水县古称上邽,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山西南麓。清水县与陕西宝鸡毗邻;南临渭水,与天水市麦积区为界,分别与秦安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接壤,素有“陇上要冲,关中屏障”之称。这里曾是农业民族与牧业民族文化的交融点,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为清水剪纸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清水剪纸既拥有不同地域剪纸的共性,又具备本地域的独特风格,古拙质朴、粗犷奔放、手法简洁、线条明快,有着强烈的乡土气息。清水县有“剪纸三杰”,即王永兰、成熙斌、陈进录,他们三人的剪纸,都获得过国家民间剪纸大奖,被称为“剪刀上行走的艺术家”。此外,还有很多喜爱剪纸的妇女,默默地奋斗在各自的艺术道路上。

清水剪纸类型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美化室内环境的窗花、墙花、顶棚花等;二是烘托喜庆气氛的喜花、礼花、供花、灯花等;三是专做刺绣底样的鞋花、肚兜花、枕头花等;四是民俗活动中使用的祈雨青蛙剪纸等;五是庙宇用的染色剪纸彩挂笺等。

清水剪纸的题材非常广泛,有人物、花鸟虫鱼、走兽、吉祥图案等。内容多样、风格淳朴、千姿百态、意趣盎然的剪纸作品,既充分表现了艺人的气质、情操,又反映了清水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据清水一些出土文物考证,清水民间剪纸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民俗礼仪中用途广泛。

清水民间剪纸经过世代传承,制作工具、材料等也随之不断改进、升华,由原来的单一剪制发展到现在的剪、刻结合。剪法主要有“阳剪”和“阴剪”,线条以锯齿纹、月牙纹、弧线、直线为主。剪纸材料由原来的绢、布、纸发展到现在的宣纸、蜡光纸、金银纸等。剪纸作品由随意性发展到今天的主题性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水剪纸艺人在继承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开始追求新的艺术境界。新的剪纸作品有人物、花鸟、风景、戏剧脸谱等,这些作品主题鲜明,耐人寻味,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如今,人们不仅将剪纸用于装饰厅屋,还将剪纸作品作为礼品馈赠亲友,更引人注目的是剪纸已经进入了艺术收藏家的视野。

责任编辑:杨晨雨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