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一大早,来自吉林的刘明宇一家三口开车抵达位于长春市九台区胡家回族乡小韩村的父母家,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卸货”。
车上装满了刘明宇给父母精心准备的年货:两箱公主岭产的黏玉米、一箱在丹东订购的飞蟹、一条查干湖的胖头鱼……不一会儿,院子里就堆出了“小山”。刘明宇平时在长春打工,虽然距离乡下的父母不算远,但由于工作忙加之这几年疫情影响,一年也见不了父母几面。
(资料图片)
刘明宇的父母告诉记者,从腊月二十五开始,村里每天都会出现平时难得一见的堵车现象。“吉B”“辽A”“湘A”……天南海北的车牌号,代表着外出的游子回家了。
游子回乡,乡村的人气旺了起来。胡家乡有着每5天办一次农村大集的传统,从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开始,大集就改成了一天一次,购置年货的人络绎不绝。
大年三十这天,在胡家乡里经营超市的孙志刚早早开门营业,店里摆着水果蔬菜、零食杂货,店门外则摆起了肉类和冻梨、冻柿子等东北人春节期间喜爱的零食。
“今年肉卖得好,在我家买肉的客户最少也要买1000多元的,有的会买将近5000元的肉。”孙志刚说,“有些是备着过年这几天吃,有的是准备年后返程时带一些咱们本地的肉回去。”
45岁的孙志刚还记得小时候一过年,肉就成了抢手年货。在关里(东北人称山海关以南地区为关里)工作的长辈或亲戚会背着整块的肉品回东北过年,这种现象还被戏称为“东北虎下山”。而如今,回乡过年的年轻人更多是开车满载着天南海北的特产回家,或提前通过快递,将年货带给老家的亲人们。
“现在大家平时也不缺啥,过年时带回的年货代表的是一片心意。”孙志刚说。
大年三十上午,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屯镇西五家子村村民乔淑荣正在整理自家仓房中早早备好的年货,在纸上筹划着年夜饭的菜单。
广东的甲鱼、新疆的水果、辽宁的海鲜……仓房里琳琅满目。“现在农村网购也方便,有的东西当天买,第二天就送到家了。”乔淑荣说,她还在大集上买好了花生瓜子、新鲜蔬菜,各地特产齐聚一桌的年夜饭就安排妥了。
收拾好年货后,刘明宇一家也开始为年夜饭做准备。伴着窗外不时响起的引擎声和鞭炮声,一家人乐享红红火火的团圆年。(记者张博宇、马晓成、魏蒙)